茶行僧李联标
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茶行僧李联标

因为家国不幸,也是自身命运使然,1935年大学毕业后,李联标就过上了苦行僧般颠沛流离的生活,先后辗转于福建福安、河南开封、四川成都,直至1939年受命来到贵州湄潭,筹办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。远离战火的边陲小城,让李联标暂时结束了居无定所的日子,却没有能够摆脱苦行僧的清苦生活,住的是古老破旧的木板房,吃的是粗粮淡菜,只是他结缘潜心修行的不是佛法,而是茶叶这片香醇的绿叶。

湄潭的日子虽然清苦,因为偏居一隅,远离战火的纷扰,是战时难得的安谧之地。然而,随着中央实验茶场的落户,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,加上从抗日前线受伤的千余名官兵也陆续迁入湄潭疗养。小小县城人口剧增,市场物价不断上涨,钞票一直贬值,以至于茶场不得不采取“以米代薪”的方式发放员工工资。李联标一人的收入要负担一家五口的生活和子女的教育费用,拮据可想而知。

李联标的乐观豁达下面是坚强和隐忍。繁重琐碎的工作,清苦拮据的生活,让他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就患上了胃病,吃不下硬饭,常常一碗面条就当一顿午餐。在身体欠安的境况下,他不但白天坚持工作,晚上还要忍着胃痛,学习到深夜。建场当年,他就拟订了“全国茶树品种征集与鉴定”研究项目,先后在全国13个省征集了270个地方品种。这个“先天下之先”的举措,既让湄潭这个边地小城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茶叶科研所在地,也为20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中,他在杭州领导建立大规模的茶树种子标本圃,收集保存一批茶树种子资源,为茶树新品种选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。

面对半壁山河沦陷,战火四处燃烧,国家缺乏人才的境况下,李联标当仁不让,兼任起了浙大湄潭职业学校第一期茶科班主任,在提倡机关学文化,倡导职业教育的同时,教育学生“应当立大志做大事,不要当大官,人生以服务为目的”,为湄潭及贵州茶叶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。

李联标作为一介书生、专家学者,在这样的环境里,种种茶叶,搞好教学,就已经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,他却没有耽溺于这样的生活,还利用业余时间,奔赴各地开展茶树地方品种调查。他自带行李,步行在(黔北四县)湄潭、凤冈、务川、德江四县的深山老岭间开展茶树地方品种调查。此时的李联标,筚路蓝缕,茕茕独行的身影,倒映在黔北的清流碧波里,已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茶行僧形象。1941年,他在务川县老鹰山岩上首次发现中国野生乔木型大茶树后,列举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,和继他之后中国茶叶工作者与茶农在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广西的原始森林中发现的乔木型野生大茶树,根据植物演化历史与古地理、古气候的研究成果以及茶树原始型形态、生化、细胞学特征,驳斥了勃鲁士(英)、司徒博士(荷兰)、威廉乌克斯(美)等所谓权威人士,关于“茶叶非中国原产”的根本性错误,并以印度阿萨姆的地理位置和物种在地理上的分布规律,论证茶树应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。他据此整理出的黔北四县10个地方茶树品种在农家推广后,部分品种衍生演变至今,仍然种植在黔北的土地上。

来源:遵义发布
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Baidu
map